三、看重了战斗“损失”,轻视了战斗“保存”的意义
电文称“罗、廖牺牲则对坚持江南一大损失”。
电文中强调了”一大损失“,而这”一大损失“换来的是我党政军机关 1000余人的突出重围,保存了一批抗战骨干力量等却只字未提, 这明显是看重了前者的“损失”,轻视了后者“保存”的意义。新四军塘马战斗”损失“换来的“保存”, 两者相比,后者对于在苏南坚持抗战的意义更为重大。损失和保存两者的意义孰轻孰重,罗、廖首长是最清楚的。这点钟国楚同志在他的文章中说的非常清楚:“罗忠毅、廖海涛同志认识到,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能否安全转移,直接关系到苏南地区的抗日斗争坚持的问题,也将对华中战局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反衬出罗、廖首长的牺牲,使苏南抗日根据地得以保存和坚持,是有重大的军政意义的。
<!--EndFragment-->
<!--EndFragment-->
<!--EndFragment-->
四、罗、廖首长“暂不转移”的决心,并非轻敌所致
电文称:该旅从今年起改变了敌我形势,由退守转为进攻,恢复敌后原有游击区,部队扩大千余,由此胜利而轻敌观念,致遭此严重损失。
日军重兵南下来袭,无论打谁,都应把重心放对我方袭击的准备上。通常的
决心处置就是“避免与日军作战”,应当“立即转移”,起码党政军机关先转移
。但罗、廖首长却下了“暂不转移”的决心,要求做好应战和随时准备转移的准
备。这是许多亲历者都不解的问题。暂不转移“实质是“等待敌人来袭击,”这
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军部给总部电文干脆定了个”轻敌“的结论。”但基于对史料审视和分析,罗、廖首长”暂不转移“的决心,恰恰是奠定新四军塘马战斗得以成功突围的基础 。(详解见之后的考证文章)
五、对塘马战斗的“损失”原因作了不恰当的类比
电文称:“干部进行战斗冲锋。因他们平日战斗常亲率小部队兵力担任战斗,由于该旅干部中普遍的一种倾向,如不冲锋的干部则威信不易建立。”
身先士卒模范表率是我军的优良传统,直接引证为塘马战斗遭受损失的原因
有所牵强。罗、廖首长同在一线是否妥当,这是战术范畴的问题,不是政治原则
的问题。他俩在闽西游击区经历过三年游击战争, 都在一线担任游击队的主官
。当敌来围时,游击队主官通常是各带一个作战小分队,掩护被掩护对象转移,
之后相互掩护再摆脱敌人的跟踪追击,这是游击队普遍运用的一种战术。另当时十六旅的确没有一位军政领导(旅副职和司政正副职全部缺位)可以取代罗、廖首长其中的一个。(详解见之后的考证文章)
<!--EndFragment-->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