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光网论坛抗日战争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苏南抗日根据地 → 新四军军部发给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的电文考


  共有9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新四军军部发给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的电文考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wdy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404 积分:361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3 16:12:32
新四军军部发给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的电文考  发帖心情 Post By:2025-9-23 21:04:24

 

笔者按:新四军军部发给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的电文,其中部分重要内容在2008年,就被亲历者,战场指挥者之一的王直老将军口述及撰文否定了。没有这个否定,罗忠毅同志评选不上“为新中国建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模人物”,因为文中对罗、廖指挥定性为“轻敌”等,这与“突出贡献”是不对应的。罗忠毅同志的当选本身也是对“轻敌”等不实之词的否定。但是有人当今还把这份电报不加说明在网上登载出来,不得不使人觉的,其有挑战评选结果之意。为此,特发此文,以正视听。

 

 

新四军军部发给第十八集团军部的电文考

 

新四军十六旅塘马战史考证之一

 

新四军十六旅塘马战史考证委员会

王东炎  执笔

 

这份电文是新四军军部(下简称军部)发给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下简称总部)的一份电报原件,来自中央档案馆,转载于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 年出版的《新四军在茅山》第 1049 页。这份电报可以证明新四军第十六旅,于1941 年 11 月 28 日与日军在塘马附近地域作过战,是一场突围战斗。六师参谋长兼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和十六旅政委廖海涛同志(下简称罗、廖首长)就是牺牲在这场战斗中。电文内容如下:

新四军军部关于第十六旅遭日军袭击损失情况致滕代远、左权电

1941 年 12 月 5 日

滕、左:

根据谭陷酉(即 1941 年 11 月 30 日 17 时—19 时—编者注)、 江申(即 1941 年 12 月 3 日 15 时—17 时—编者著)电称,上月俭日(即 1941 年 11 月 28 日—编者注)金坛敌三千余,分数路袭击塘马(溧阳西北)十六旅部及四十七团、四十八团各一部。当时旅直属队及四十七团、四十八团各一部突围,安全转移,而旅长、廖政委率四个连掩护,致被敌人重重包围,罗、廖当时牺牲,部队伤亡三百余(内干部十五名),失轻机枪四挺、步枪二百余支,而罗、廖牺牲则对坚持江南一大损失。查此次损失原因:

(一)该旅从今年起改变了敌我形势,由退守转为进攻,恢复敌后原有游击区,部队扩大千余,由此胜利而轻敌观念,致遭此严重损 失。

(二)干部进行战斗冲锋。因他们平日战斗常亲率小部队兵力担任战斗,这由于该旅干部中普遍的一种倾向,如不冲锋的干部则威信

不易建立。

                                新四军军部

                                十二月五日末

由于这份电报是经三级转发(十六旅发六师,六师发军部,军部发总部), 六师、军部拟报人及批准人都不是亲历者,虽是原件,实属第三手史料,难免对事件表述出现错误或不准确。这份电文中的许多内容与我方亲历者第一手史料不能印证 ,失真较大, 多处表述不正确,有错漏,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偏颇。因此,电文的许多内容(不是全部内容)不能作为塘马战史考证的证据。王直同志生前就写 过文章,对电文中的表述不当之处发表过自己的意见。不当之处主要表现在:

<!--EndFragment-->

 

<!--EndFragment--><!--EndFragment--><!--EndFragment-->

<!--EndFragment-->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wdy
  2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404 积分:361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3 16:12:32
  发帖心情 Post By:2025-9-23 21:18:17

一、把被掩护的单位搞错,还漏掉战斗结果的反映

电文称:“当时旅直属队及四十七团、四十八团各一部突围,安全转移,而 旅长、廖政委率四个连掩护,致被敌人重重包围,罗、廖当时牺牲”。

这段电文把被掩护的单位搞错了。被掩护的单位是: 中共苏皖特委机关、

中共江南区党委机关(部分工作人员)、苏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苏南保安司令部, 及下属各县行政委员会机关和十六旅司政机关和直属队(下简称党政军机关) 共约1000 余人(大多数是非战斗人员)。 四十七团四十八团各一部“不是被掩护的单位,而是奉旅首长之命,跟随掩护党政军机关向东转移的作战分队。四十七团两个连处在塘马、王家庄地域敌包围圈之外,由营长刘保禄率领,在掩护旅教导大队转移之后,被迫向东转移 ; 四十八团六连两个排,由二营廖堃金政委率领,奉命跟随掩护党政军机关转移; 五连“小鬼班”和勤杂人员,是陈浩指导员率领,奉王兰弟营长之命跟随掩护党政军机关转移; 乐时呜同志证实,四十八团特务连和最后一批旅直机关人员, 由王胜团长率领, 奉旅首长之命,撤离塘马、王家庄战场,跟随掩护党政军机关转移。罗、廖首长所率四个连(旅部特务连、四十八团二营四、五、六连)阻击日军的唯一目的,就是为党政军机关坚持到夜暗寻机突围争取时间。而战斗结果也证明了只有这一个目的,也实现了这个目的。

跟随掩护党政军机关向东转移的作战分队,到达戴家桥以后,在王直科长和王胜团长的指挥下,组织了四十八团二营90多人坚守戴家桥(旅教导大队少数干部参加了战斗),最终坚持到天黑,实现党政军机关1000余人的突围。这充分证明罗、廖首长“抽调一部分兵力跟随掩护党政军机关”的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电文中只字没有提到被掩护的单位是党政军机关,反指“四十七团、四十八团各一部“是被掩护单位,这不仅使罗、廖首长牺牲的价值大为降低,还有着作战分队置旅首长安全于不顾而“临阵脱逃”之嫌。这份电文把被掩护转移的单位搞错,是很严重的错误,因为这给某些亲历者后来带来了政治上的负面影响。

二、反映了我方伤亡人数,没有反映敌人的损失概况

电文称: “部队伤亡三百余(内干部十五名),失轻机枪四挺、步枪二百 余支“......。

这组数字能与我方和日方史料相印证。无论攻防,还是突围战斗,要评价成败,敌我双方损失对比必须计算。电文中只反映了我方伤亡数字,没有反映敌方的损失概况,也没有反映我方突出重围的人数,这只能使人感觉新四军塘马战斗是场”失利“或“惨败”的突围战斗。

塘马战斗是 500 多人的新四军战士(四个连队的战斗人员) 对阵日军 3000 人和伪军 800 人,兵力对比近 1:8。从我方第一手史料中记载,我方歼敌 400—500 人,我方伤亡 300 余人、失踪 100 多人,战斗减员 400 多人,与敌战损比约 1:1,我方党政军机关和部分作战分队 1000 余人突出重围,敌人没有占到便宜。这是”塘马战斗是成功的突围战斗“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wdy
  3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404 积分:361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3 16:12:32
  发帖心情 Post By:2025-9-23 21:23:18

三、看重了战斗“损失”,轻视了战斗“保存”的意义

电文称罗、廖牺牲则对坚持江南一大损失”。

电文中强调了”一大损失“而这”一大损失“换来的是我党政军机关 1000余人的突出重围,保存了一批抗战骨干力量等却只字未提, 这明显是看重了前者的“损失”,轻视了后者“保存”的意义。新四军塘马战斗”损失“换来的“保存”, 两者相比,后者对于在苏南坚持抗战的意义更为重大。损失和保存两者的意义孰轻孰重,罗、廖首长是最清楚的。这点钟国楚同志在他的文章中说的非常清楚:“罗忠毅、廖海涛同志认识到,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能否安全转移,直接关系到苏南地区的抗日斗争坚持的问题,也将对华中战局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反衬出罗、廖首长的牺牲,使苏南抗日根据地得以保存和坚持,是有重大的军政意义的。

<!--EndFragment-->

<!--EndFragment-->

<!--EndFragment-->

四、罗、廖首长“暂不转移”的决心,并非轻敌所致

电文称:该旅从今年起改变了敌我形势,由退守转为进攻,恢复敌后原有游击区,部队扩大千余,由此胜利而轻敌观念,致遭此严重损失。

日军重兵南下来袭,无论打谁,都应把重心放对我方袭击的准备上。通常的

决心处置就是“避免与日军作战”,应当“立即转移”,起码党政军机关先转移

。但罗、廖首长却下了“暂不转移”的决心,要求做好应战和随时准备转移的准

备。这是许多亲历者都不解的问题。暂不转移“实质是“等待敌人来袭击,”这

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军部给总部电文干脆定了个”轻敌“的结论。”但基于对史料审视和分析,罗、廖首长”暂不转移“的决心,恰恰是奠定新四军塘马战斗得以成功突围的基础 。(详解见之后的考证文章)

五、对塘马战斗的“损失”原因作了不恰当的类比

电文称:“干部进行战斗冲锋。因他们平日战斗常亲率小部队兵力担任战斗,由于该旅干部中普遍的一种倾向,如不冲锋的干部则威信不易建立。

身先士卒模范表率是我军的优良传统,直接引证为塘马战斗遭受损失的原因

有所牵强。罗、廖首长同在一线是否妥当,这是战术范畴的问题,不是政治原则

的问题。他俩在闽西游击区经历过三年游击战争, 都在一线担任游击队的主官

。当敌来围时,游击队主官通常是各带一个作战小分队,掩护被掩护对象转移,

之后相互掩护再摆脱敌人的跟踪追击,这是游击队普遍运用的一种战术。另当时十六旅的确没有一位军政领导(旅副职和司政正副职全部缺位)可以取代罗、廖首长其中的一个。(详解见之后的考证文章)

 

 

 

 

<!--EndFragment-->

<!--EndFragment-->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wdy
  4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404 积分:361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8-11-23 16:12:32
  发帖心情 Post By:2025-9-23 21:23:47

六、军部给总部电报,为什么电文中会出现错漏和看法偏颇?

王直同志在《再谈塘马战斗是一次成功的突围战斗》中阐述:1)从电文中可看出:军部发总部电报,是根据六师先后发给军部的两份电报撰写的;六师发给军部第一份电报,离塘马战斗结束还不到两天;六师发给军部第二份电报,离塘马战斗结束也不到五天;军部根据六师两份电报汇总,发给总部的电报离塘马战斗结束也只有不到七天。2)六师发给军部的两份电报, 当然是根据十六旅旅部发给六师的电报撰写的。十六旅向六师发第一份电报,是在 11 月 29 日凌晨刚走出包围圈到达黄金山地区时,这时党政军机关没有完全脱离险境,还没有派人组织打扫塘马战场;六师接到十六旅第二份电报,是在十六旅部刚转移到溧水, 战斗的全面准确情况还来不及了解,对这场战斗怎样分析总结更是没有头绪。3)十六旅是小功率电台,电文撰写也都是以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述,情况反映不准确是必然客观存在的。对塘马战斗认真而有条理的总结,是在塘马战斗一个月后,六师师长谭震林到苏南后才进行的。所以,军部发总部电文内容有错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

谭震林师长从江北到苏南完成塘马战斗总结之后,就调整十六旅领导班子。 谭震林兼任十六旅旅长,钟国楚任政委,张开荆任参谋长,王直任政治部副主任 。军部对罗、廖首长作了高度评价并通电全军。通电内容是:“罗、廖两同志,为我党我军之优秀老干部,为党为革命奋斗十余年,忠实、坚定、勇敢、负责,艰苦缔造苏南根据地功绩卓著。罗、廖两同志壮烈牺牲,全军一致追悼,昭彰先烈 。”这是谭震林同志来十六旅之后发出的,与前电文中的评语就大不相同了。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新四军军部发给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的电文考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