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兼论中国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
王东炎
第一个原因: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逐步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坚持了持久战,终于坚持到最后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如果国共两党都不是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那就会象二战时的法国、波兰等国一样“一败亡国”。但中国并没有出现“亡国”,这就说明,必然有一股坚忍不拔毫不动摇的政治势力在起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初期力量相对弱小,但对抗战认识,行动方向,政策制定,战略指导,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等方面都顺应了抗战时期的社会历史潮流,所以从抗战相持阶段开始,逐步成为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明:
一、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日本侵华性质是民族决死的战争
日本侵华,其战争目的是灭中国亡中华,中国共产党对此认识是最早的。也因此对国内矛盾哪个是主要矛盾的判断非常准确,再由此对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就更为深刻。抗战的首要是要唤醒民众,民族的觉醒,是抗战的先决条件。虽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全面抗战前还不大,但对日本侵华认识深刻,却是唤起民众觉醒的中坚力量。全面抗战初期,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对中日战争性质就作出了精典的概括:“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这句话深刻看出,中国共产党决不是明末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就发出了抗日宣言-----《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这是二战史上向法西斯国家发表的第一个宣言,这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第一声呐喊。宣言中即指出:“这一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这一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为实现其"大陆政策"、"满蒙政策"所必然采取的行动”。此后,在共产国际领导下,中共满洲省委发动组织民众,创建游击队,开辟游击区,以武装斗争反抗日本侵略者。从1931年底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派出干部,加入到当地的抗日武装中,并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等一批抗日英雄就是优秀代表。
1932年4月15日,在九一八事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郑重发布对日战争宣言和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接着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呼吁中华民族武装自卫,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纲领中指出:“现在全中国的民众,不管是汉人或是其他民族(蒙古,回族,满洲,西藏,苗〔瑶〕等等),都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生死的关头,他们都有受日本帝国主义轰炸,枪毙,斫杀,拷打,强奸,污辱的危险,他们都要更加受冻,受饿,受穷,失业。他们将要受到和高丽人,台湾人同样的悲运。他们将要受到和在东三省三千万兄弟姊妹,热河与华北千百万兄弟姊妹同样的牛马生活的痛苦!”“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卫--换言之,就是中国人民自动对日作战,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所公认为唯一的正当的方法了。的确,这是中国人民自救救国唯一出路,这是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这是正义的战争,这是进步的战争,这是保障中国民族生存的战争,这是拯救四万万人民的战争,这是为保障我国国家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的战争。换言之,这是使全人类四分之一的人口不当亡国奴的神圣战争!”
1935年5月,中国共产党发出了著名的“八一宣言”,鲜明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2月,党的瓦窑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和任务。出现了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认识的飞跃。1936年12月9日,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策动了为唤醒民众,反对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一二.九运动。中共对国民党高层也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张学良。张学良旅欧归来,还认为“中国必须真正的统一,拥护一个强有力者做领袖,象德、意两国那样,先把国内搞好,然后才能对外抗战。”时隔一年,张学良的思想观点就有了重大改变,酿成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共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也可以说是对蒋介石的警醒,起码使他意识到“攘外必先安内”是不可能做到了。这就开启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国民党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都是以政治的手段加以化解。特别是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相忍为国,仍旧坚持政治上反击,军事上自卫的方针,没有向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开战,始终将军事斗争的矛头对准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日本侵华战争性质和目的的理解是极其深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