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四军塘马突围战胜利83周年之际,为深切缅怀先烈、弘扬英勇抗战精神,厚植爱国情怀。2024年11月8日上午,别桥镇党建办、文旅办联合组织开展了“忆初心、传薪火”红色沉浸式党课活动。
本次党课由王直少将之子,福建省铁军文化研究会会长王东炎主讲。他以塘马战斗的历史背景开篇,深动细致地揭示了这场战斗的全过程,深刻剖析了这场战斗的深远意义、影响、性质以及重大的政治军事意义。
塘马战斗是新四军在苏南与日作战中规模最大也是最为惨烈的一次战斗,罗忠毅、廖海涛及270余名新四军战士壮烈殉国。但重要的是,我苏南党政军机关人员和部分战斗人员1000余人胜利突围,一举粉碎了日寇歼灭我十六旅和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梦想,保存了一大批领导骨干和有生力量。对我党坚持苏南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抗日力量,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历史的硝烟虽已远去,但那段血与火交织的记忆如同璀璨星辰永远镌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党课结束后,与会党员纷纷表示深受启发和鼓舞,在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时,会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用实际行动践行先烈的遗志。
最后,王会长一行人前往塘马村参观塘马战斗广场和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旅部旧址,寻访先辈的革命足迹,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福建省铁军文化艺术团
赴老区庆元旦慰问演出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12月24日,福建省铁军文化艺术团在会长王东炎和团长曾宁生的带领下,应邀前往王直将军的故乡——革命老区上杭县,参加了由县委宣传部和文旅局共同组织举办的“赴老区庆元旦慰问演出”。
上杭县是一块厚重的红色热土,毛泽东的《才溪乡调查》一文在这里撰写,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在这里召开,上杭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红色革命老区。
艺术团和县老年大学的艺术同仁共同为老区人民奉 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演员们用他(她)们那轻盈的舞姿、激昂的歌声来赞颂着老区人民在创建新中国的年代里那一片热爱党、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呕歌老区人民那舍身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赞美老区人民那不折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赞美了老区人民在改革开放期间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奔小康的科学态度。
艺术团的演出给老区人民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为老区人民歌唱,为老区人民起舞,这就是铁军艺术团成立的初心。
福建省铁军文化研究会学术组
每 月 一课 雷 打 不 动
——2024年研讨学习回顾
时 间 |
课 题 |
1月4日 |
两岸统一形势发展预测 |
2月24日 |
1、毛主席的一封电文对长津湖战役的评价
2、统一台湾的方式 |
3月5日 |
年会 |
4月8日 |
俄乌卡战争走向 |
5月 |
本智库建议文案签字 |
6月 |
房地产等经济出现危机的原因 |
7月 |
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 |
8月 |
预测三中全会后的政治、经济形势 |
9月10日 |
足球文化严重阻碍了民族复兴 |
10月21日 |
在铜盘社区研讲“塘马战斗” |
11月22日 |
1、以红色文化振兴农村经济
2、政治工作是军队工作的生命线
3、三年游击战与长征的关系 |
12月13日 |
1、汇报到京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纪念会的情况
2、2024年度工作小结
3、要为“塘马战斗”写正史 |
铁军文化研究会学术组在第一工作室研讨的场景
为什么当今还要考证新四军对日作战的塘马战斗史?
王东炎
《历史学》观点认为,人类重大历史事件,都应有完整准确的历史纪录,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当代我党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要做到“不忘初心”,党和人民军队的所有历史就应有准确完整的纪录。
新四军十六旅江苏省溧阳县(市)塘马突围对日军作战(下简称塘马战斗)的纪念、史料收集和研讨活动,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了。四十多年来,溧阳市委、市府有关塘马战斗纪念活动没有间断过,新四军塘马战史的传播已成为红色文化的一个鲜亮品牌。纪念建国六十周年时,罗忠毅同志被评为“为新中国建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模人物”;红色文化推动着原贫困落后的塘马村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这一品牌的鲜明标志。
但是在塘马战斗史的传播成为品牌之时,我们还应看到“美中不足”之处。这就是至今对塘马战斗史没有进行过历史考证。这使得多年来,在史料和媒体上出现一些不准确或不正确地反映塘马战斗历史的不同版本的文章。例如当今AI搜索写塘马战斗的文章有9万多篇,文章内容中对参战日军番号和兵力数量表述不一;我军参战人数和歼敌数量表述不一,我军战斗目的,指挥员的姓名等表述不正确;还存在个别第一手史料中出现张冠李戴,冒名虚构,严重背离史实的回忆和记述,不能与其他第一手史料相映证。重要的史册纪录也存在错漏之处,对这一新四军最大规模的对日作战,同时牺牲两位新四军高级领导人的突围战斗,没有历史的评价。
钟国楚、王直将军生前就提出了要对塘马战斗进行战史考证。钟国楚将军曾口头对塘马战斗作过是“胜利突围”的评价;王直将军也曾撰文作过“塘马战斗是成功的突围战斗”的评价,这成为建国六十周年罗忠毅同志被评为“双百”英模人物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到至今,不同评价的观点,还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塘马战斗的亲历者现都已谢世,如果在考证方面再无所作为,塘马战史的正史有可能永无出现之日。何以“不忘初心”?何以“传承基因”?何以对历史负责。曾经发生过的“狼牙山五壮士”污名案可能又会发生,被历史虚无主义钻空子。亲历过塘马战斗的老同志在生前,就已迫切要求对塘马战斗进行历史考证,有关人员当时也开始了这项考证工作,现在这项历经四十年的考证应该到了完成的时刻了。
考证塘马战斗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党和军队重要史册上,做出准确和完整的历史记载,不被当今和未来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否定党和人民革命史时有机可乘。
对于战史考证如何开展?我们认为这应当进入到塘马战斗事件发生的当地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上去。聘请对塘马战史熟知的史学专家及塘马战史的亲历者后代等参与,组成考证编审班子。所考证的史料由中央级出版社出版,提交中央有关部门备案,在今后修订史册时录用。塘马战斗发生地的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可在每5—10周年纪念日时,将经考证过的塘马战史的正史在媒体发表,使阅读者容易鉴别正误。
塘马战斗史考证委员会
2024年 10 月 1日
2024年11月7日纪念新四军塘马战斗胜利突围83周年,在溧阳塘马村活动剪影
座谈会结束后的合影
纪念馆向参会人员赠书
新四军塘马战斗第二阶段戴家桥阻击战遗址
新四军十六旅司令部驻塘马村时的旧址
王东炎会长应邀到别桥镇塘马村振兴学堂讲塘马战史
福建铁军文化研究会学术组成员向先烈致敬
瞻仰水西村内抗日战争图片展
塘马战斗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新四军六师参谋长兼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和政委廖海涛同时牺牲在1 9 4 1 年11月 2 8 日发生的塘马战斗中。塘马战斗后,新四军军部通电全军沉痛悼念 :“罗、廖两同志,为我党我军之优秀老干部,为党为革命奋斗十余年,忠实 、坚定 、勇敢 、负责 ,艰苦缔造苏南根据地功绩卓著。”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对塘马战斗史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逐步展现。
第一、塘马战斗的历史意义
塘马战斗历史意义包括两方面,一是军事意义,二是政治意义。
(一)军事意义:塘马战斗是一次成功的突围战斗
塘马战斗在作战形式上,不是主动出击的进攻战斗,也不是坚守阵地的防御战斗,而是敌强我弱,遭敌突袭,为保存实力,始终坚持一个战斗目的——突围。塘马突围分两个阶段,一是塘马村、王家庄附近地域的阻击战,罗、廖首长率部掩护苏皖区、地 、县党政机关和新四军十六旅机关人员向东转移;二是罗、廖首长交付旅政治部组织科长王直和四十八团团长王胜(原十六旅参谋长),组织党政军机关向东转移过程中,在戴家桥附近地域阻击日军追兵,并乘夜暗隐蔽突出重围。前后者的行动是一个整体。因此,塘马战斗是日军企图包围消灭塘马地区我党政军机关和部队,而驻塘马的新四军部队,则是为保存我党政军机关抗战骨干力量,所进行的一场突围战斗。
从战术角度上分析,国内外军史界评价突围战斗成败的基本标准是一致的,即大部分人员突出包围圈,就是成功的突围战斗。例如二战中,英军敦刻尔克大撤退,大多数英军撤回到了英国,军史界向来都认定这次突围是成功的。塘马驻新四军部队作战人员共约500多人,其战果是:以约300多人伤亡(据考证,还有100多人被打散,战后陆续归队),造成日军约500人伤亡 (据考证,塘马、王家庄地域歼敌约300人;戴家桥地域歼敌约200人),换来了党政军机关1000余人员的突围成功。
从战略角度上分析,任何一场战斗(战役)都是以战后对战略产生的影响作为成败的标准,对有利于战略的战斗的评价是不论伤亡大小的。如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我志愿军的伤亡比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要大的多。但国内外都一致认为,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在战略上扭转了朝鲜战局,为抗美援朝奠定了胜局。塘马战斗保存下来的实力,是一批坚持苏南抗战的党政军骨干力量(当时在塘马地区几乎集中了苏皖区党政机关、茅山行政专员公署、第五行政专员公署、江苏溧阳、溧水、镇句、金坛、宜兴、安徽当涂等县党政机关和茅山保安司令部的大部分人员)。战后,我党政军机关仍坚持在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开展斗争,不仅使日军消灭我党政军机关,巩固其战争基地的企图破产,还使苏南的抗日局面得以保持,并逐步得到发展。塘马战斗的结果是有利于华中抗战全局的。如同毛泽东同志从战略角度上评价长征时说的:“红军的损失是很大的,从现象上看红军是失败的,但从本质上看,红军粉碎了蒋介石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骨干力量,这样看红军又是胜利的。”
(二)政治意义:塘马战斗是新四军对日伪作战的行动
塘马战斗性质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战斗行动,在政治影响上大有不同。例如塘马战斗就不能与皖南事变相提并论,因为前者有利于澄清和驳斥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四军的各种污蔑不实之词。
1、皖南事变后,国民党诬蔑新四军为叛军。叛军,即指与日军同流合污,专门打击中国抗日武装的军队(例如伪军和皇协军等)。塘马战斗却起了相反的印证,新四军如果与日军同流合污,日军怎么会出动一个齐装满员的合成联队来攻打驻塘马的新四军呢?!
2、当时国民党指责八路军和新四军“游而不击”。新四军与日军的塘马之战,对国民党的谎言是不攻自破。新四军如果是“游而不击”,对日军的威胁不大,在太平洋战争即将爆发之际(塘马战斗发生日距日军袭珍珠港仅9天时间),本来兵力就捉襟见肘的日军何必要精心策划,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来进攻新四军,而不是国民党军呢?!(国民党军40师当时驻溧阳县城)
3、塘马战斗进一步提升了新四军在华中战场、中国战场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英勇抗敌的形象,为粉碎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在政治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衬出罗、廖首长牺牲的高度价值,烈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
4、塘马战斗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英勇不屈的铁军精神,把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提升到了最高点,使敌军不得不发出“新四军如此顽强坚决,征服中国遥遥无期”的哀叹,从而更加激励苏南人民的抗战热忱。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象一把锋利的尖刀,始终插在敌人的心脏。(南京地区即为日军华中派遣军大本营)
第二、塘马战斗的现实意义
塘马战斗现实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纪念意义,二是教育意义。
(一)纪念意义:塘马战斗辉映出的铁军精神成为不朽丰碑
塘马战斗是新四军英勇与坚韧的象征,新四军战士,在这场战斗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他们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付出一切,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为使塘马战斗史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子孙后代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当今在溧阳等土地上物化为永恒的纪念标志:
罗、廖烈士遗体以当地规格安葬在烈士陵园;位于水西村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内,展示着塘马战斗新四军战士英勇战斗的形象;在塘马村附近埋葬的新四军272位烈士遗体的地点,已叠立起一座纪念碑;在戴家桥战场,群众自发地修建了一座永久性的桥梁,并在桥上立碑,以资纪念;原来经济贫困的塘马村已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村里建了一个塘马战斗广场,罗、廖首长塑像展现其中;新四军十六旅旅部旧址墙上图片,展示着当年的场景;另外廖海涛作为国家级烈士,雕像在福建福州竖立......。这些纪念标志已形成物化的革命传统文化。
(二)教育意义:塘马战斗史是颇具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这个资源有若干典型特点:
1、新四军塘马对日作战,是华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最大规模的突围战之一,苏南地区最大的突围战斗。
2、在战斗中牺牲的罗、廖首长是新四军对日作战职务最高的领导人。
3、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经全国评选,罗忠毅当选为“100位为新中国建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模人物”之一,这也是党和人民,对塘马突围战中英勇战斗的新四军干战的崇高褒奖。
4、战斗亲历者在战后,还谱写了歌曲《血战塘马之歌》,至今还在后代中传唱。
5、战斗所在地的后周小学,一直成立着罗忠毅和廖海涛少先中队,王直将军生前是这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在金坛地界的戴家桥附近的小学课本中,曾有王直将军写的《坚守戴家桥》的课文;
6、《血战塘马》和《风云塘马》小说、《罗忠毅传》和《廖海涛传》传记,以及塘马战斗连环画,成为众多的青少年了解塘马战斗的一个捷径。
7、解放后,王直、廖堃金、陈浩、翁履康、陶家坤、周金海、郭冰等都在生前写出了自身在战斗过程中亲历的第一手史料;
8、时任十六旅政委的钟国楚将军,战后即对塘马战斗作过广泛调查,1980年撰写纪念回忆文章,登载在《解放日报》上,揭开了对40多年前发生的塘马战斗的战史研究的序幕......。
为什么新四军塘马战斗那么令人难以忘怀?只有一个回答,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在塘马战斗中发扬得淋漓尽致。塘马战斗辉映出的历史丰碑,它承载着抗日英烈的热血与奉献,那段雄壮而光辉的岁月,时刻提醒和激励子孙后代不忘过去,在新时代不断奋进,传承和弘扬革命先辈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本文已被《铁军杂志》登载)
作者田芜时任新四军十六旅政治部宣教科干事
登载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新四军塘马战斗的纪念文章
陆军新编第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一部纪念本军成立四周年各界代表慰劳团于唐马一九四一.十.十二(塘马战斗前一个多月)
6月的江南,烟雨渺渺、风情万种。溧阳市别桥镇塘马村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水清柳绿、诗画田园,美成了一幅灵动的画卷。
近年来,塘马村依托新四军六师十六旅部旧址群这一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紧扣“文艺塘马,睦邻原乡”乡村建设定位,将红色资源内化为发展优势,全民上阵,全域整治,实现了红色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忆往昔,革命底色铸就精神丰碑
临近“七一”,塘马村定村干部葛燕华越发忙碌,自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塘马村党建活动接待量持续上升。截至目前,今年来塘马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支部活动、党建活动的机关、单位、组织已有百余批,2万余人次。塘马也成为全国各地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洗礼现场教学的热门打卡地。
塘马村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农耕历史的典型江南小村,背倚省级水利风景区—塘马水库,面积约0.47平方公里,全村159户,532人。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小村庄,却因80年前的一场抗日战斗而显得很不寻常
1941年5月中旬,新四军第十六旅挥师西进,重新打开了茅山地区的局面。塘马,成为十六旅的指挥中心。塘马及周边十几个村庄,驻扎着十六旅旅部、下属部队以及后方机关,共1500多人。1941年冬天,为掩护1000多名机关、后勤人员转移,500名新四军将士在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的带领下,与4000名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杀。最后,罗忠毅、廖海涛等272名新四军将士血染塘马、壮烈牺牲。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罗忠毅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世纪80年代,溧阳县政府把罗、廖墓迁到了西山烈士陵园。在后周小学,命名成立了“罗忠毅中队”和“廖海涛中队”,为的就是将革命精神永久镌刻在这片土地上。
置身今天的塘马村,村里的战斗纪念墙、英雄塑像和指挥部旧址内的作战图,无不诉说着80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展示着革命先烈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志豪情。这里建有塘马战斗纪念广场,恢复了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司令部、政治部、苏皖区党委、苏皖特委、“火线剧社”等多个旧址,设立了红色塘马党员现场教育基地和党员教育实境课堂、文艺新四军陈列馆;塘马烈士陵园经多次翻修、扩建,现占地0.8万平方米,是党性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溧阳市文保单位;2018年创建的塘马乡村振兴学堂,也是成了常州市委党校、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高校现场教学基地。
多少年来,无数党员、群众、学生及新四军后代来到塘马村,瞻仰烈士、纪念英雄,开展支部党建活动,接受红色教育,这里已是人们纪念革命先烈的重要场所,是党员活动的重要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铁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看今朝,红色血脉赋能乡村振兴
曾以红色历史而远近闻名的塘马,而今更因乡村建设发展的成果而知名全国。鲜明的革命“底色”,给了塘马人十足的历史责任感和自豪感。这股精神,涌动在塘马人的血脉里;这股韧劲,赓续在薪火相传的奋进里。
2017年,“敢打敢拼,勇于创新”的塘马人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主导下,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以红色文化凝聚乡村奋进力量,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治理,以特色产业撬动乡村产业兴旺,带动了富民、惠民步伐。塘马,从昔日的革命老区小村蝶变成为全国瞩目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成功探索出一条独具魅力的乡村振兴之路。
基于塘马村周边黏性土壤土质肥沃、硒含量高的优势,村里成立了农业合作社,采用“农户+村集体+合作社”的模式,鼓励村民入股,参与生产和管理。
目前,每亩每年纯收益超6000元以上,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
而说到“我家自留地”项目,村民小组长刘锁芳笑得合不拢嘴,他说,除了土地流转费,每天还能拿到100元工资,现在每年种一亩地的收入相当于原来种20亩!记者了解到,“我家自留地”项目是农民将土地流转给村里,村里再把土地租给市美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将土地分割成块,聘请本地20多个菜农当“田园管家”,让村民在自己家里当“老板”。
走在塘马村的乡间小路上,扑面而来的不仅是清新的田园气息,还散发着艺术气质。这里有充满设计品位的咖啡馆、传承文化的工作室和学堂,也有精致整洁的小菜园,颠覆了传统的农业场景,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文化艺术滋养着乡村,改变的不仅是村庄容貌,也让‘乡风’散发出了别样的气质,敦亲睦邻的和谐关系也是我们所想找回的‘乡愁’。”
葛燕华告诉记者:塘马村全体村民共同研究制订了《睦邻约》,将159户村民分成9个区块,用家族关系、邻里关系等串联起9个“朋友圈”,每个区块由村民推选出一个负责人即“睦邻管家”,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村庄在自治、法治与德治的融合中完成有效治理。
战斗的硝烟早已在时光的罅隙里散去,而闪耀着光辉的“塘马精神”却历久弥新,激励着后人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勇往直前,开拓进取。
如今的塘马,讲得出故事、唤得起共鸣、记得住乡愁,正唱响无比动人的田园“牧歌”,朝着心中的梦想飞扬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