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页  |  关于本站  |  民族英名  |  史海钩沉  |  红色景点  |  历史评论  |  军史论坛  |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民族之光网首页 > 历史评论

论红军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http://mzzg.net 2021-4-4 21:59:54
[浏览次数: 1379 ][字号: ] [打印] [关闭]
 
——纪念红军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胜利80周年
福建铁军文化研究会 
 
王东炎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回顾历程,最艰难的阶段就是彭真同志所说:“我们共产党20多年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第一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二件: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第三件: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苦斗。”相对而言,至今对红军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研究和宣传是较为薄弱的。要“不忘初心”,就必须深入了解、研究和提高对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下简称南方游击战争)的认识。本文试析南方游击战争的深缀内涵。
 
    一、为什么称南方游击战为“战争”?
    南方游击战争是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阶段,中共中央在1937年12月《中央政治局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中就定义为“战争”了。南方游击战争一是单独处在一个战略方向上;二是时间长,打了三年;三是地域广,遍布中国14个省21个游击区;四是规模大,先后有9.7万多红军与先后累计约200万的国民党军作战;五是影响大,战争扩大了党在南方的影响,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建立了抗战战略支点。这与二战中的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另称为卫国战争、太平洋战争概念一样。
 
    二、南方游击战争为什么认定为是“胜利”的?
    毛泽东同志对长征评价时说“红军的损失是很大的,从现象上看红军是失败的,但从本质上看,红军粉碎了蒋介石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骨干力量,这样看红军又是胜利的”。南方游击战争的结果是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剿灭留在苏区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的组织和红军的骨干,为抗日救亡积蓄了力量,并使各游击区“成为中国人民反日抗战的重要支点”,所以南方游击战争是胜利的。
 
    三、为什么用“艰苦卓绝”形容南方游击战争?
    “卓绝”意即:极不平凡,形容异常的艰苦。这个词在抗战时期的延安媒体上,就用于对南方游击战争艰难的形容。南方游击战争异常艰苦主要表现在心理之苦尤为巨大。
 
    1、各游击区完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独立自主地坚持
    在党的历史上,党的某一级组织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甚至失去上一级组织领导的情况,主要发生在南方游击战争中。主力红军长征“抬头还可望见北斗星”,南方红军“抬头只能见到满天乌云”。陈毅云:“这块辛勤缔造的苏区在教条主义者手里被断送了,苏区赖以生存的数万主力红军离家远征了,敌人大军压境,整个苏区被一片乌云笼罩着,一场大的风暴随时可以袭来。”这种心理苦楚,如同古诗所云:“乌云压城城欲摧”。
 
    2、各游击区之间被敌封锁隔绝,互无联系,孤军奋战
    陈毅云:“这个退出(指长征初期),是逃跑主义的,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而对于如何坚持苏区的斗争,更是没有准备。......对整个苏区敌后斗争,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都没有布置。一时,苏区处于紊乱状态。”例如:长征出发后的一段不等的时间内,中央苏区周边的湘赣、湘鄂赣、闽浙赣等苏区的党组织或红军部队都不知道主力红军已经战略转移了。在同属中央苏区的闽西,由中革军委直接指挥的独立红八、红九团也完全不知道主力红军已经战略转移,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
由于只有三个游击区有电台,不久或损坏或掩埋,加之敌分割封锁,相互之间无法联络和策应。虽然少数游击区之间曾意图联合作战,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这种情况必然造成心理上的高度孤独感。
 
    3、敌我兵力相差几十倍,南方游击队担负着局部牺牲
    在中外军事史上,为照顾全局,牺牲局部的战例是屡见不鲜的。
    中央对中央苏区红军留守部队的“训令”中就明确指示:要“保卫中央苏区”,“等待主力胜利返回”;另中革军委划定“三角地区”为中央分局、中央军区最基本的地区和必须坚守的最后阵地。......试想,红军主力部队都保不住苏区,留守的少量部队还能保住苏区吗?这明显地是要留守部队服从全局,不惜为牵制敌人,为主力红军战略转移流尽最后一滴血。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书中,把留守的红军部队称为"死亡军团"。
    为什么说是“死亡军团”?
    蒋介石对主力红军转移后的战略意图是:“包围根据地是重要的,让主力走,包围主力成为次要的。”所以国民党军仍留三分之二,约30万的兵力(其中赣南20万人,闽西10万人),继续围剿中央苏区。中央军区九路突围后,中央苏区内红军只剩赣粤边1400余人,闽西1500余人,闽赣边的100余人,与敌兵力对比相差约66倍。革命力量要保存下来的概率是极小的。
    从以下数据统计也可以看出:
    1934年10月至1935年3月,各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共约5.8万余人。三年中,各游击区先后参加游击战争的红军人数约近9.7万余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八省14个游击区下山时只有约0.8万人,后改编为新四军时才增至1.22万余人;加上鄂豫陕边游击区改编为八路军的0.21万余人;琼崖游击区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的300余人,滇桂黔边游击区改编为桂系军队的0.33万余人,共计1.76万余人。比斗争初期5.8万余人少了约4.04万人,约0.44万人,占原5.8万人7.6%,以此计算也是不折不扣的“九死未有一生”。0.44万人中完整参加三年苦斗的人员大约只占25%,约0.11万人,占原5.8万人1.9%,即百人中存活下来的仅有2人。此外还有四个游击区完全或基本失败,还有两个游击区的两支游击队近约700人,因各种原因,最后全部失败。
    索尔兹伯里在书中还写道:“长征时留在江西的人中间,牺牲的杰出共产党人比任何其他斗争时期都要多。”在南方游击战争中牺牲的省军级以上的领导就有37位。在军事斗争中,为全局担负局部牺牲的部队,生还的概率都是极小的。只有具备将死亡完全置之度外的心理,才能坚持这场战争。
 
    4、各游击区处在外部防敌策反,内部防动摇变节境地
    从史料分析统计,南方游击战争是中国革命最低潮时期,是产生叛徒和变节分子最多的一场革命战争,也因叛徒出卖,造成损失最大的一场战争。各游击区都处于一面要防范敌策反宣传及敌特渗入策反;一面要与动摇变节分子和叛徒作不懈的斗争;还要对思想不稳定的人员做思想工作,以防止更多的变节分子的出现。南方游击战争中尤以“高级”叛徒居多。所谓“高级”叛徒,指的是叛变革命的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县团级以上)。从史料上分析统计,各游击区这类叛徒粗略统计多达约100余人。因叛徒出卖、杀害党和红军游击队领导人也居多,达约50余位,由叛徒直接杀害的县团级以上领导共计约20多位。
    从史料分析,南方游击队的有三分之一的损失是叛徒和变节分子造成的。所以南方游击队防范意识超强,以至于不可避免地产生浓重或过度的疑惧心理而做出非理智的行为。
 
    5、难以了解外部情况,造成盲目行动,遭至重大损失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他们的斗争是在与世隔绝、闭目塞听的情况下进行的。”湘赣、湘鄂赣、皖浙赣、琼崖、滇桂黔等游击区都因信息情报闭塞,导致游击队的重大损失。如游击战争的最后阶段敌“北和南剿”,闽北、闽东、浙南、皖浙赣、湘鄂赣边等大多数游击区遭到比较大的损失,就因为没有获得敌人已增兵的情报,心中无数,判断失误,产生心理盲动所致。   
 
    6、敌实行“移民并村”等政策,游击队没有生存条件
    叶飞和陈丕显云:“当时游击战争环境之险恶,斗争之酷烈,生活之艰辛,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罕见的。”“我们像野兽一样的生活。”这是1944年,陈毅在延安向美国观察组外交官谢韦思介绍南方游击战争时说的话。南方游击战是在野兽的生存条件下存活下来的。
    从大量的回忆录分析,南方游击队非战斗减员极多。有高寒缺衣,又不能生火取暖(为避免暴露目标)致冻死者;有经常缺粮断炊,只能以野菜、草根、树叶充饥致饿死者;有缺盐,只能土中取“纳”或野花(有咸味)泡水喝,致缺錪而死者;有缺医少药,伤口感染或疾病致死者;有野菜充肌,中毒致死者;有生吃食物,致肠梗塞致死者;有风餐露宿,毒蛇咬伤中毒致死者;有肌寒交迫,走路晕厥摔下悬崖致死者;有营养不良,体力不支致河中淹死者;有受伤无法医治致痛死者;有因长期饥饿突然遇到“美食”噎死者;有在山林中解手被老虎吃掉者 ......游击战中面临各类死亡威胁的心理感知度是相当恐怖的。
    至今,在所有的史料中,没有找到一张南方游击战争时期游击队下山前留下的照片。一场没有留下一张照片的战争,这在中外现代军事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坚持这场战争的人长期没有正常心理调节的时段和条件。
 
    、南方游击战争取得胜利根本原因
    “存在即合理”是一个哲学论题,意思是“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找到其存在的理由。”与中国历史上屡屡失败的农民起义比较,南方游击战争唯一不同的就是有党的领导。所以,南方游击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只能从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潜在事物运动变化规律中去找答案。
 
    1、党的组织机制保证党对红军游击队的绝对领导权力
    党的组织机制指:信念机制、党指挥枪原则机制、组织纪律机制、组织挽救机制、路线斗争纠错机制、辨明事非民主机制、核心人物领导机制、上下贯通机制等。
    这些机制在游击战争前就已经贯输进南方党的各级组织,从而保证了党组织和红军不因艰险而溃散或分裂;保证了在危机中仍能涌现出各级党组织的核心人物;保证了在路线斗争中能辨明事非战胜错误路线;保证了与中央失去联系还能继续执行党的方针路线,完成党中央赋予的任务;保证了党的组织能继续发挥坚强的堡垒作用,使游击战争得以坚持,并向胜利转化。
 
    2、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引导游击战争确立正确目标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主要包含三项内容:一是研究、探寻事物运动的规律,二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游击区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表现在:
 
    1)自古以来,作战形式就是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三种。双方实力悬殊太大时,弱军必选游击战。各游击区纠正了“左倾”不实事求是的军事路线,就是顺应了军事斗争的规律。
    2)由于南方游击战争双方力量过于悬殊,致使作战的主要目的不是大量地消灭敌人,而是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战争的目标,在维护群众利益中消灭敌人并保存自己。这与后来抗日游击战以大量消灭敌人,从而有效地保存自己,“积小胜为大胜”的战争目标是不同的。例如闽西游击区把作战的目标定位在“避免敌军烧杀迫害,抵抗敌人苛捐杂税,保持土地不被收回。”把某个战斗的是否要打定位在“敌情不明不打,无胜利把握之仗不打,有胜利把握但伤亡过大的仗不打。不仅要打全胜之仗,而且打后要使群众不受摧残或少受摧残。”因此,南方游击战主要是协同地方党组织开展群众斗争,以群众斗争为主,以军事斗争为辅。这种符合客观实际的战争目标的认定,在大多数游击区在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做到了。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仰仗着“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文化来推动的。由于各苏区土地革命时期处于“三不管”地带,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各苏区又处于“三都管”地带,因此再实现“星火燎原”是不现实的。各游击区先后改变了“保卫苏区”,“等待主力返回”等不现实的想法。所以,陈毅云:在游击战争时“有人说:‘是不是再由小到大,搞个大苏区?’这也不可能,形势有了新的发展,已经不是一九二七年了。” 
纵观各游击区战争过程,基本沿着“错——对——错——对”的路径曲折前进。由于各游击区能够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错时能够摆脱“左倾”非实事求是的军事路线并及时纠正,这才使游击战争坚持下来。
 
    3、党的群众路线保证游击战争军民融合立于不败之地
    党的群众路线内涵是: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制定斗争的政策和策略。
党的群众路线不仅是要与广大人民群众搞好关系,从而在生存方面得到物资补给和其他帮助,更重要的是游击战争的目标就是为维护群众利益来开展斗争。而要维护群众利益,就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南方游击战中融合于群众的做法可以归纳于以下几点:
 
    1)分散主力部队,加强地方武装。依靠基本群众,团结一般群众,争取“敌对”群众。注重游击基点及根据地的建立,使红军游击队置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2)游击战只有使群众不受摧残,群众利益不受或少受损失,群众才有觉悟来支援游击战争。所以游击战服从于地方党组织领导的群众斗争,为保证群众斗争的胜利来开展游击战斗。
    3)游击战要达到红军和群众获得“双赢”,游击战才能坚持。如游击队获得物资补充,群众同时也能够获取物资补充,这才可使游击队在物资馈乏时,群众能给予支持。
    4)游击战要使群众先从利用合法的斗争转到非法斗争,先从和平斗争转到武装斗争,先从游击小组的秘密活动转到游击队的公开活动。变保甲制度为赤色联防,变壮丁队为游击队的辅助力量,变白色碉堡为赤色碉堡。即保护群众,又打击反动派。
    方方同志在《三年游击战争》的长篇回忆录后记中,特别强调:“三年游击战争的一切军事行动,是和群众利益紧密的联系着”。这精辟话语,道出了南方游击战争的真谛。纵观各游击区战争过程,都是在军民融合度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才取得胜利的。
 
    4、党代表的先进文化支撑着游击战争坚持到最后胜利
    南方游击战争不仅需要政治支撑(党的领导)、军事支撑(武装力量)、经济支撑(钱物的供给),还需要文化支撑。文化支撑即指要有先进社会文化贯穿于游击战争中,这是潜移默化的,但又是强有力的。土地革命战争的先进文化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文化。但到游击战争时期,由于土地革命的失败,先进文化已经毁于一旦,这就使游击战争失去了先进文化支撑。中外史上,任何革命战争失去先进文化支撑,都归于失败。由于没落文化有很长的历史积垫,在先进文化根基尚浅之时,还会有很大的优势。这是南方游击战经三年苦斗,却难以“星火燎原”的重要原因。
    也鉴于此,由于闽西游击区保护了20万亩土地在贫苦农民手中,土地革命文化还存在,即四个支撑都存在,才使闽西游击战的自由度相对比其他游击区好一些。这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三人合写的回忆文章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群众斗争,在部队武装活动和利用两面政策的配合下,利用合法的斗争更是大规模地开展起来。许多乡村群众连同保长一起去进行要求免捐、减捐,以至拖捐、抗捐、瞒报壮丁逃避征兵等斗争。收租逼债、收回土地的现象差不多已经没有了。在山区小村庄里过去被“移民并村”的群众也逐渐搬回来了。在一般山区,我们部队可以公开往来和驻扎。大乡村我们便衣武装也可以经常居住马路上的碉堡在我们夜间经过时不打枪,有些地方我们的人员还可以住到碉堡中去,只是瞒住区、乡长少数人。”但闽西游击区的“保田运动”只能保自,难以图他。
    可幸的是在南方游击战争期间,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先进文化诞生了。由于绝大多数的游击区的党组织接受了这一先进文化,才使游击战争后期有了先进文化支撑。表现在终止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出现了争取“两面派”政策;出现了依靠基本群众,团结一般群众,争取“敌对”群众的政策;出现了从“抗日反蒋”到“联蒋抗日”的转变,这使各游击区的阶级斗争趋向缓和,斗争环境自由度得以很大的改善,从而使游击战争向民族统一战线的抗日战争胜利转进。
    综上所述,党的领导是南方游击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五、南方游击战争的战后影响
    (一)为创造华中地区抗战的新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
 
    1、南方游击战争为南方红军游击队独立成军创造了先决的条件
    当北方红军正在改编为八路军时,国民党当局“北和南剿”,就是不愿意将南方红军游击队也改编成一支新军。但事实证明,南方红军游击队是剿灭不了的。为不使后方无“后顾之忧”,国民党不得不同意南方红军游击队也独立成军,开赴抗日前线。
    由于南方各游击区坚持了党的领导,这就保证了党中央能迅速完成对南方游击队的统一领导。这使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得以迅速贯彻,中央的指示得以马上付之于行动,又使得8省红军游击队能在半年内完成集中整编成新四军东进抗日。
 
    2、南方游击战争直接导致了抗日游击战争局面的迅速形成和发展
    南方游击战争保存了一批有党性,有群众工作经验,又有政权建设能力,能独挡一面的骨干队伍,并使之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经验。虽然红军游击队下山时仅有0.8万人,但这批人后来不仅能打山地游击战,还学会了打平原水网游击战,为华中抗战局面的迅速打开,创造敌后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对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思想形成产生影响
    1938年5月,在八路军在山西刚初步建立起3个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刚刚东进还没建立起根据地之时,毛泽东就在他著述的《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预见到:“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所以毛泽东的预见只能从南方游击战争的实践中而产生。这是他勾画抗日游击战争的蓝图,将游击战争提升到战略高度,以及用大规模的人民游击战争来低抗日本侵略所产生的持久战思想形成的源由。
 
    (三)为中国革命在南方建立了坚不可催的战略支点
    新四军北上皖南前线之后,各游击区都在当地留下了一部分革命骨干,坚持当地的革命斗争,后来在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初,中央军委下达命令,将坚持在南方支点的武装力量正式确定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闽浙赣边纵队、粤桂湘边纵队、滇桂黔边纵队、琼崖纵队等,各纵队人数1.6—5.8万人不等,约计20万人,这为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南下西进取得全国大陆的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对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评价
    总体评价:长征与南方游击战争是整体性的胜利
    毛泽东曾指出:南方游击区“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这道出了长征与南方游击战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的胜利。
 
    (一)南方游击战争与长征胜利一样,都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的
    与党中央长期失去联系,有的游击区达三年,最短的也有一年。尤其是琼崖游击区,从1931年到1937年与党中央失去联系达六年之久。但为什么说南方游击战争又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胜利呢?
 
    1、南方党组织基本正确地执行了党的路线,完成了党中央所给予他们的任务
    1937年12月13日,党中央作出《中央政治局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上说:南方党组织“基本上正确的执行了党的路线,完成了党所给予他们的任务。”党的路线和任务,都是党中央制定和赋予的,虽然不是在党中央的具体指导下完成的,但没有脱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的原则领导。
 
    2、南方党组织表现出极其超强党性观念,“形”与党中央脱离,“心”与党中央相连
    南方党组织做到了以下几点:
    1)高举起党的旗帜如终没有改变。在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时,及时恢复和加强党的组织系统;虽然手中还掌握着武装,却没有成为“山大王”;虽然饥寒交迫,仍保持着对人民群众秋毫无犯;虽然损失惨重,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不变,仍积极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2)主动寻找党中央和上级组织。例如:闽西、闽粤边、闽北、闽中、浙南、鄂豫皖、湘鄂赣等游击区都派员主动寻找党中央和中央设在上海、香港等地的党组织。有的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到延安,历经千难万险,终于与中共中央、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和中共上海特科等取得了联系。
    3)积极地从各种渠道搜寻党中央的消息。赣粤边、湘赣、皖浙赣等游击区党组织虽没能联系到党中央,但都积极地开辟信息渠道,为获得社会上发行的报纸、杂志等,甚至以打上一仗的代价来获取。
    4)认真揣摸党中央文件精神主动改变斗争策略。例如1936年冬,闽东特委通过多方努力,从中共南委等多种渠道,获悉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等文件。由此,主动改变斗争策略,向民族统一战线方向迈进。赣粤边特委在香港进步杂志上看到了毛主席在瓦窑堡会议上报告摘要,即根据摘要精神,起草《抗日高潮与我们的任务》,召开了干部会议,开展抗日反蒋活动。
    湘赣边游击区因种种原因,是一个相对对外更为封闭的地区,这不能不使坚持斗争的人员心路历程更为复杂。但在最艰难的时刻,仍保持强烈的“党中央”的情结,最终实现了他们永恒的心灵归属。......
    南方党组织超强的党性观念是被中央领导所感悟到的,所以被党中央誉为“是全党的模范。”
 
    (二)南方游击战争形成了与长征正面战场相得益彰的敌后战场
    为什么称为敌后战场?随着主力红军远去,游击区的留守部队都编成游击队,也就由战役策应变为战略配合。三大主力红军后来在陕甘宁地区作战,沦陷的苏区也就成了敌人的后方,游击区也就成了配合主力红军作战的敌后战场。
    据不完全统计,在三年中,各游击区共牵制国民党正规军186个师另27个旅,累计约200万人。其中,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3月,牵制了国民党正规军近80个师另20余个旅;1935年4月至1936年5月,牵制了国民党正规军51个师另1个独立旅;1936年6月至12月,钳制了国民党正规军20多个师另2个独立旅;1937年1月至7月,牵制了国民党正规军35个师另4个旅。南方游击战争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
 
    (三)南方游击战争与长征是同时同地发生的,堪称世界无双的历史奇迹
    毛泽东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又广大又持久的游击战争,在整个人类的战争史中,都是颇为新鲜的事情。这件事是同时代进步到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一事分不开的,是同共产党和红军的存在分不开的,这乃是问题的焦点所在。”这句话中“颇为新鲜”指的是抗日游击战争。但“抗日游击战争”是同样形态的“南方游击战争”的历史转换(只是作战对象不同)。所以,红军长征因其长途跋涉,超远距离征战而堪称人类独一无二的历史的奇迹,与长征同时同地出现的南方游击战争也因其区域广,规模大,长期战略性的配合作战,堪称世界无双的历史奇迹。这应当是党中央将南方游击战争胜利称为“极可宝贵的胜利”的核心内涵。
 
    (四)南方游击战争胜利与长征胜利一样,也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成就之一
    毛泽东云: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南方游击战争也达到了这个效果。
    1、南方游击战争如同宣言书
各游击区是在共产国际没有任何指导,与党中央和上一级组织也失去联系,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各自孤军奋战,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如同长征是宣言书,向中国和世界宣告,党领导的南方红军也是消灭不了的。
    2、南方游击战争如同播种机
各游击区保存了党的组织和骨干;保存了党领导下的精干武装;保护了群众利益,建立了南方战略支点。这如同长征是播种机,在遍布半个中国的广大地区播下了革命火种,为尔后开展南方革命斗争,准备了能够发展的基本条件。
    3、南方游击战争如同宣传队
“西安事变”后,全国形势由国内战争向民族统一战线转变。南方党组织在无法得到党中央和上级具体指示情况下,自觉、主动、积极地贯彻了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政方针,广泛地开展了抗日宣传。这如同长征是宣传队,扩大了党在南方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南方抗日运动的发展。
 
    (五)南方游击战争与长征一样,为全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南方游击战争所焕发出来的革命精神内涵,就是党中央 指出的:“长期艰苦斗争精神与坚决为解放中国人民的意志”。其内涵就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对党的忠诚;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行为;独立坚持、百折不挠的意志;依靠群众,敢于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与长征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由上所述,虽然长征胜利与南方游击战争胜利是整体性的胜利,但两者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辅关系不能颠倒。没有长征的胜利,南方游击战争也不可能取得胜利。
 
    七、南方游击战争胜利的历史规律
    综上所述,南方游击战争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即主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运动政治、军事、经济、人文化运动的规律:
(一)必须在先进政党领导下才能胜利的规律(政党社会)
(二)弱军对应强军选择较强作战形式的规律(军事战争)
(三)顺应艰苦卓绝条件下的适者生存的规律(心理生存)
(四)维护群众利益进行长期游击战争的规律(地利人和)
(五)因势利导适应社会文化潮流变化的规律(文化变迁)
 
    八、南方游击战争的历史启示
(一)党在犯错误的时候,不要对党丧失信心,仍要坚持党的领导。历史证明党的组织机制具有自我纠正错误的特性。
(二)南方游击战争证实,敌人的强大往往不是我们失败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基本是出在我们内部。所以内部的路线斗争的立足点是“辨明事非”,而不是“残酷斗争”。
(三)当敌强我弱时,要及时转换选择比较强的作战形式来对抗敌人的进攻。未来战争战略上选择作战形式,要因时因地因敌而定。
(四)南方游击战争证实,在事物运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个实践目标,如两者主辅倒置,必相互制肘。现实如照搬照套外国经验,也会出现两个目标,必出现主辅倒置。
(五)南方游击战争表明,阶级敌人的阶级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不要被他们表面现象所迷惑。阶级斗争可以缓和,阶级利益却是永恒的。阶级利益受损,必导致阶级斗争加剧。
(六)南方游击战争证实,军事斗争要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开展,军民融合的程度越高,战争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大。现实同样如此,军民融合对现代战争的意义重大。
(七)南方游击战争显示出,战略愈高明,愈容易把握机会,而只需要付出最低的成本。现实应以“谋全局者才足以谋一域,谋万世者才足以谋一时”作为用人的重要标准。
(八)南方游击战争展现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实事求是”就是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寻找客观存在的规律。现实实践要避免盲目,就要在实践中摸索认识规律,顺应规律指导实践。
 
    红军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历程中一段处于中国革命最低潮时最具艰难的时期。地球上没有无源之水,没有无根之木,新四军的前身就是南方红军游击队。80年前党中央和毛主席就指出:“南方各游击区,是今后南方革命运动的战略支点,这些战略支点是十年血战的结果,应该十分重视他们。”历史是不能隔断和遗漏的,传统是不能断续和忘记的。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此条新闻暂无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100字以内)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CopyRight © 2008-2020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民族之光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8104450号-1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