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页  |  关于本站  |  民族英名  |  史海钩沉  |  红色景点  |  历史评论  |  军史论坛  |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民族之光网首页 > 民族英名 > 抗战英名

袁萍
http://mzzg.net 2021-4-4 12:10:56
[浏览次数: 1384 ][字号: ] [打印] [关闭]
 
 
    袁萍,原名袁长萍 ,1929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盱眙县,1942年3月参加革命,1945年5月参加新四军、1947年10月入党,1947年与华野六纵十六师四十八团闽东红军周德利结为夫妇。
 
    历任妇救会主任、华东军区第八医院护理员、卫生员;福建军区第三军分区、福建军区后勤技工训练队卫生员。福建军区后勤部文化队学员;福州军区后勤部八一幼儿园、福州军区后勤部第三幼儿园保育员,福州军区西洪小学保育员、教务员。福州市医药站保管员等职。1977年11月25日在福州病故,享年48岁。
 
 
 
 
从童养媳到幼儿教师
──记女战士袁萍
 
周安路  袁少华
 
    袁萍,原名袁长萍 ,1929年10月出生在江苏省盱眙县河桥乡洪山村一个佃户家庭里。在5个子女中,袁萍排行老三,上有2个哥哥,下有2个弟弟。因家境贫寒,在二哥送给别人数月后,10岁的袁萍被卖到地主家当童养媳。在地主家她起五更睡半夜,吃不饱穿不暖,还常受到地主婆的手拧、针戳、烟烫等,在地主家受尽了折磨。
 
    江苏省盱眙县是新四军根据地, 1940年3月,江北新四军在江南新四军的配合下,经过1个多月的奋战,取得了定远自卫反击战和半塔集保卫战的重大胜利,促进了皖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1941年5月,淮南抗日根据地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为反抗压迫,1942年3月袁萍逃离地主家参加革命,从一个童养媳成为一名革命战士,那一年她13岁。
 
    袁萍参加革命后,安排在妇救会工作。她用自己的童养媳经历在妇女群众中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鼓励妇女站起来,争取自己的自由和解放。1943年1月,新四军军部从盐城移至盱眙县黄花塘,盱眙县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经历革命斗争的锻炼,1944年袁萍被选为村妇救会主任,那一年她15岁。她积极地带领全村妇女开展革命斗争,为支援前线的抗战,她组织妇女为新四军做军鞋、运送军粮等军需物资和护理伤病员。同时她积极地宣传、鼓动青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6月袁萍参加新四军,在新四军六师野战医院、华东军区八院当护理员、卫生员。
抗战期间,袁萍耐心地护理新四军伤病员,为伤病员端水喂药,清洗纱布绷带等,深受伤病员的喜爱。
 
 
     解放战争时期,在一次战斗中,袁萍与3位女兵在阵前救护,突遇国民党兵撤退。她们急忙躲进一座桥下,手中握着仅有的一颗手榴弹,几个女兵围在一起,决心若被发现就拉响导火索与敌同归与尽。国民党兵急速撤退,没注意桥下,女兵们逃过一劫。在一次战地救护中,担架队员中弹牺牲,袁萍用她弱小的身躯,毅然扛起担架,与战友们及时地将受伤战士送往医院。1947年10月袁萍加入共产党,那一年她18岁。
 
    1947年经组织介绍, 袁萍与闽东红军周德利结为夫妻。
 
    在袁萍的眼里,周德利打仗时冲锋陷阵是把好手,但脾气火暴,动不动就会甩出几句旁人都听不懂的闽东话来骂娘。周德利景仰的是战场上冲锋在前的战士,最看不起退缩在后和不遵守军纪的战士。一日部队行军,袁萍随大部队行进,一边走一边吃藏在挎包里的李子。周德利骑着马带着警卫员从身旁驶过,他看到袁萍在队伍中一路走一路吃东西,掉转马头驶向袁萍。周德利向袁萍索要挎包,当他发现挂包里还剩有小半袋李子时,周德利用右手拿起挎包在头上使劲转了几圈,一松手挎包飞出七八米远。看到挎包落地,周德利策马离去。作为一名军人,周德利严格地执行着军人的职责,在战争年代谁不遵守战场纪律,他就拿谁是问,连自己的妻子也不例外。
 
    周德利早年在闽东参加红军,经历了多次战斗战役,仅负重伤就达18次。在泰兴战斗中他再次负重伤,部队都认为他已牺牲,将他列入阵亡烈士的名单中,经几番抢救才重获新生。婚后当袁萍看到周德利那一身的伤疤时,所有的埋怨都化为乌有。她认为:为了革命,连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的人,是值得尊敬和敬爱的。
 
    袁萍和周德利从小都因为家庭贫穷,没上过学,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经历,使两人在相互的了解中结合在一起。袁萍听周德利说从小只知道自己出生于1909年,但是不清楚出生的月和日。1932年8月叶飞到宁德霍童发展农民武装与周德利相识,在闽东苏区的游击战争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于是叶飞司令员5月7日的生日也就成了周德利的生日。
 
    袁萍是江苏盱眙人,周德利是福建闽东霍童人,语言不通,平时全靠警卫员翻译,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嫁给周德利时,袁萍才18岁,面对着比自己年长20岁的丈夫,周德利既是丈夫却更象大哥。周德利外表粗旷,但在生活中却表现的粗中有细:袁萍怀女儿时因疾病需吃药,周德利怕服用奎宁药会影响胎儿,极力阻止并使用战场纪律命令其不准服用。周德利曾送给袁萍一块在战斗中奖励给他的德国手表,作为“定情物”,可见周德利除了铁血刚强外,还有着柔情的一面。周德利牺牲后留给妻子的遗物是一副战争年代他使用的望远镜和一个饭盒,可惜数次搬迁后遗物不慎分别丢失。
 
    1949年三野十兵团进军福建,叶飞司令员的一纸调令,袁萍随周德利从八兵团调到十兵团,来到了福建闽东。袁萍回忆当时福建军区第三军分区的主要任务是剿匪,1949—1950年周德利带部队剿匪时曾4次顺道回到闽东深山老家牛洞村。在第三次剿匪路过老家时,一日有一位乡亲报告说有几个土匪正在抢老百姓的牛,周德利一听,提起一挺机枪就冲出房门,将机枪架在村里的制高点,指挥战士们搜索……。在周德利的眼里,军人就是要打仗,一有情况就要冲锋在前,就要抢占制高点。袁萍与周德利在一起只生活了短暂的3年,1950年9月,周德利因剿匪再次受伤引发旧伤复发不幸逝世。
 
    周德利牺牲数月后,第二个孩子出生。夜晚袁萍在赶往医院的路上生下儿子,周德利的老警卫员将袁萍送到医院时,袁萍因大出血,生命垂危。医院发出病危通知并告之“大人和孩子只能保1人”,奄奄一息的袁萍强忍疼痛告诉医生“保孩子”!周德利的老战友,时任军分区司令员陈挺,赶到医院命令医生“大人和孩子都要保住,要对得起老周”!经医院全力抢救,保住了大人和婴儿。婴儿在闽东福安的路上出生以及从死亡边缘上的成功抢救,这本身就充满着离奇,于是陈挺司令员给这位老战友的孩子起了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叫“安路”。若干年后,当我们得知这一段感人的事后感慨万千:感慨父亲与他的战友在战火中结下的的生死情谊;感慨母爱的光辉和伟大……。
 
 
    1952年在组织的照顾下,袁萍带着一双儿女离开闽东来到福州。经短暂的文化补习后,她转业来到福建军区后勤部八一幼儿园当了一名生活老师。后勤部幼儿园创办于1952年,是一所军队主办的寄宿制幼儿园。为了让部队首长有足 够的精力工作,袁萍把后勤部幼儿园当成了自己的家,把爱全部都奉献给了孩子们。当保育员,她精心地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当老师,她耐心地教孩子们知识和文化。袁萍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优异的成绩在部队幼儿教育岗位上立三等功和多次受到表彰。
 
 
    福州军区干部子弟小学经常会请先进模范、英雄母亲、解放军叔叔等来校作报告。每当进行传统教育前,少先队指挥都会站在学校礼堂的舞台上,指挥全校同学唱革命歌曲,及向传统教育的报告者行少先队等仪式。1965年某日,当时儿子安路是学校少先队的指挥,当安路指挥少先队员唱完歌曲,转身向报告人行少先队队礼时,才发现刚步入礼堂为全校师生作“忆苦思甜”的报告人竟是自己的母亲袁萍。母亲在解放军某杂志上曾发表一篇口述文章,说从小在地主家当童养媳,起五更睡半夜,吃不饱穿不温,没上过一天学,在地主家受尽了屈辱。虽说参加革命后也曾参加过文化补习,但文化知识的贫乏,常使她感到心不从心,她深感到学习文化的重要。福州军区干部子弟小学认为这篇文章对孩子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于是就联系到母亲,邀请她到学校作“忆苦思甜”报告。报告会上袁萍用朴素的语言,以自己的经历、以在旧社会所受过的苦,来教育孩子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要珍惜今日的“甜”。要努力学习,增长知识,长大接革命的班。在袁萍的眼里,给孩子们作“忆苦思甜”报告是她的责任。不管是分内的事还是分外的事,只要是跟孩子们有关,她都会义不容辞地去完成,这是她的原则。
 
 
    袁萍一生艰难坎坷,经历了太多的苦难,40来岁的她已是满头银发。长期付出、身体透支,1977年5月袁萍查出患脑癌时已是晚期,然而她却笑对人生。在她病重住院期间,儿女俩轮流在医院照顾她。在福州军区总院工作的原福建军区后勤部八一幼儿园、福州军区第三幼儿园、福州军区西洪小学学习、生活过的孩子们,都会走到袁萍住院的病房,探望他们的“袁老师”。
 
    脑癌手术后需进行放疗和化疗,在放射治疗中,放射线 在射杀癌细胞的同时,也不时地损伤着袁萍的身体。对放射治疗后所引起的头发脱落和全身性功能紊乱与失调,袁萍没有被吓倒。她轻声低吟学唱京剧“海港”中的一句唱腔“轻轻地一抓就起来”,随后用手一抓头发,看着大把大把的头发落地,她哈哈大笑。她不惧怕癌症、不惧怕死亡,她那开朗的性格,爽朗的笑声至今仍保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袁萍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新四军战士,在她的身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从童养媳到幼儿战线上的一名教师,她生命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跟部队的孩子们在一起,她把爱全部给了孩子们。1977年11月25日,袁萍带着对孩子们的爱离开了人世,年仅48岁。
                       
本文作者:袁萍子女
(原载《中央文献出版社》编纂《福建新四军女兵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此条新闻暂无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100字以内)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CopyRight © 2008-2020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民族之光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8104450号-1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