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页  |  关于本站  |  民族英名  |  史海钩沉  |  红色景点  |  历史评论  |  军史论坛  |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民族之光网首页 > 民族英名 > 抗战英名

陈以荣
http://mzzg.net 2021-4-4 11:56:45
[浏览次数: 1353 ][字号: ] [打印] [关闭]
 
 
    陈以荣,1924年1月10日出生于安徽省和县娘娘乡郇桥村,1945年2月在安徽省无为县参加新四军,任七师兼皖中军区含(山)和(县)支队文工队队员,新四军第七师第二十一旅合作社出纳;1945年陈以荣与时任新四军第七师第二十一旅第六十三团的政治委员王荣森结婚,并随军作战。1947年7月入党;新中国成立后任福建军区第四军分区(闽侯军分区)政治干事,卫生训练队政治教员。1952年从部队转业到福建省马江医院,任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1955年2月响应中央号召,退职随军当家属。
 
    陈以荣系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会员,2015年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一枚。
 
 
 
照片背后的故事
──记新四军女兵陈以荣
 
陈以荣口述  王鲁沂整理
 
    1945年,陈以荣在江苏省淮阴县城拍下了这张头戴军帽身着新四军军服,腿上打着绑腿的照片,该照片记录着新四军女兵陈以荣的革命人生。
 
 
    陈以荣1924年1月10日出生于安徽省和县娘娘乡郇桥村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因在家排行老三,家乡人称“三姑娘”。成年后,为了逃避父亲给她定的一个富家子弟的婚事,偷偷逃出家门,寻找在新四军当兵的弟弟陈以道1945年2月陈以荣在安徽省无为县参加新四军七师兼皖中军区含(山)和(县)支队,在文工队当队员,从此姐弟俩投身到皖中抗日战争中
 
    1945年陈以荣与时任新四军第七师第二十一旅第六十三团的政治委员王荣森结婚,并随军作战。1945年抗日战争尚未结束,七师行军北上,王荣森负责行军沿途的接待站工作,帮助途经部队协调解决在行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当时七师收编了许多从皖南事变突围出来并从皖南历经千难万险来到江北的新四军指战员,曾任新四军五团组织股股长的王荣森就是其中的一员。在七师北上途中,国民党军紧跟在后追剿我军重新组建的新四军部队,但是,即使在那样艰苦危险的战争年代,陈以荣和战友们仍然充满着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当王荣森的老战友李胜明(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海军东海舰队吴淞水警区司令员,东海舰队福建海军基地副司令员等职)带着部队经过接待站时,陈以荣和王荣森将团里的一位老班长也参加了新四军的女儿程翠华介绍给李胜明,并从中促成了这段美好姻缘。由于战友情谊深重,1970年代王李两家还成了儿女亲家,此乃后话。
 
    1945年七师行军至山东边境时 ,适逢大雨滂沱,大水淹没了山脚下的小路,水深处没过膝盖,陈以荣因身体不适骑在给王荣森配备的马匹上。马在水中深一脚浅一脚的行走,突然马的一只脚踩进深坑,马身倾斜,陈以荣从马背上摔入水中,浑身湿透,再加上原本生病体弱,医生曾断言她不能生孩子了。2014年已是90岁高龄的陈以荣,仍然记忆犹新并深情地回忆说:当时她掉入水后,队伍中不论是男同志还是女同志,大家都争着从自己身上脱下衣服给她换上,这充分体现了革命队伍中患难与共的战友情谊。七师到达山东省临沂县(今临沂市),陈以荣在新四军第七师第二十一旅合作社任出纳。1946年9月在新四军野战医院生下了大女儿,为纪念在山东临沂的战斗岁月,为大女儿取名王鲁沂。
 
    解放战争时期,陈以荣跟随在华东野战军任团政委的王荣森一路打仗南下,1949年跟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第三十四军第一○一师任政治部主任的王荣森进军福建。途中,部队乘火车到达合肥火车站时,遭到了国民党的飞机扫射。当时,根据战斗经验,陈以荣认为不能下火车,如果下火车必定成为飞机扫射的目标。陈以荣将年幼的大女儿平放在火车座位下,并交代女儿:“不要怕,妈妈在外面保护你”,然后将行军携带的背包挡在座位下面,防备敌机子弹伤到孩子。即使这样仍不放心,陈以荣将整个身子都趴在座位和背包上面,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孩子。这就是战争年代的新四军女兵,她们首先是战士,同时又是女人,是母亲。她们肩负着多重的身份从战火中走来,杀出重围,走向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陈以荣任福建军区第四军分区(闽侯军分区)政治干事,卫生训练队政治教员。
 
    1952年陈以荣从部队转业到福建省马江医院,任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
 
    为响应中央号召,1955年2月陈以荣同志退职。在此后的岁月里,陈以荣同志一方面精心照顾王荣森同志的生活和身体,另一个重点就是养育好子女,保证王荣森同志全身心地为部队建设贡献力量。1962年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部队备战形势非常严峻。军委要求在福建前线的高级干部要疏散家属子女,保证不影响部队战备打仗。王荣森和陈以荣立刻执行命令,由陈以荣独自承担起这项工作。那年正值老大和老二两个女儿一个准备初中升高中考试,另一个准备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在这关键时刻,一向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的陈以荣以部队备战为重,舍小家为大家,亲自到福州一中和学校王书记一起动员大女儿放弃在校复习,跟母亲回老家崇安(即现在的武夷山)。试想那个 时候,陈以荣的内心承受了多大的压力。王荣森在部队常常调动工作,有时一年搬一次家,陈以荣都坚持让孩子上当地最好的学校。幸亏女儿在福一中初中的学习基础好,又坚持自习并及时赶回福州,参加初中升高中的考试,最终考上了福州一中高中,否则真的会成为陈以荣的终身遗憾。那年二女儿小学升初中也考上了福州一中(那一届小学升初中的考题难度大,福州仓山小学只有3名毕业生考上福一中,其中女生只有一名,就是二女儿王亚萍)。当年,时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的王于畊遇见王荣森时还夸奖说:“你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好。”
 

 
    陈以荣教育子女不光抓学习,还注重思想传统教育。她小时候读过私塾,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她常常用一些古语俗谚教育子女。比如,每到假期让3个大孩子轮流值班,负责全家的家务(煮饭、烧菜、洗碗等),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那时烧饭主要靠灶台下炉膛里燃烧的 柴火来提供能量,孩子们不会添柴,火烧不旺。陈以荣就操着安徽腔的普通话教导孩子们:“人要忠心,火要空心”,以此说明柴火要交叉支撑增加空气流量火才会旺。她经常向子女们传输做人的诤言和做事的道理,如稀饭煮的太稀了,她就说:“新小媳妇不用愁,稀饭凉了自己稠”,孩子们晚上迟睡了她就“讽刺”说:“白(念伯)天游门十八家,晚上点灯纺棉花”,意喻做事不懂得抓紧时间。她的许多教导至今仍留在子女的记忆中,并且成为子女们做人的规范。   
 

 
    1969年王荣森被打成“刘培善反党集团成员”,陈以荣跟随他一起被安置在南平黄金山干休所。1982年福州军区为王荣森同志平反,1983年重新安排返回福州,1983年3月王荣森同志因病逝世后,陈以荣就进驻福建省军区第七干休所休养至今。
 
    陈以荣是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成员,现已年届90岁,行动不便,但她仍关心和关注省新四军研究会的建设。
 
    她的女儿们继承铁军精神,参加了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新一代委员会,新四军的女兵后继有人!
 
本文作者: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新一代委员会学术组成员
(原载《中央文献出版社》编纂《福建新四军女兵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此条新闻暂无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100字以内)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CopyRight © 2008-2020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民族之光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8104450号-1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