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页  |  关于本站  |  民族英名  |  史海钩沉  |  红色景点  |  历史评论  |  军史论坛  |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民族之光网首页 > 民族英名 > 红星闪耀 > 省军级干部

黄道
http://mzzg.net 2009-8-17 17:54:04
[浏览次数: 1175 ][字号: ] [打印] [关闭]
黄道(1900—1939
 
    黄道,原名黄瑞章,别名一鸣,1900年5月21日出生于江西省横峰县姚家垅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9月,黄道考入南昌第二中学,受《新青年》杂志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袁玉冰等人发起组织江西改造社,出版《新江西》杂志,针砭时弊、议论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3年秋,黄道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后改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学习期间,他聆听李大钊的教诲,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积极参加各种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社会活动。同年,他即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不仅思想进步,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不久即成为北师大党支部书记和北京学联的负责人之一。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和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时,黄道都积极参加与组织北京学生的罢课斗争和游行请愿。因而,黄道遭到北洋政府的通缉。在党组织的安排下,1926年5月18日,黄道回到江西参加新的战斗。
    黄道回到江西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发动工农群众支援北伐战争,他出任国民党横峰县党部筹建人,同时秘密成立中共横峰县支部,并深入姚家垅、青板桥、楼底蓝家一带,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八一”南一昌起义时,黄道作为江西地方党组织的负责人,参与了起义的准备工作,积极组织工人、学生成立担架队、宣传队,有力地支援了起义。起义部队撤离南昌后,他遭到国民党的通缉,潜回赣东北,任横峰区委书记,秘密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准备暴动。
    “八七”会议后,黄道与方志敏、邵式平共同领导了1928年春的戈(阳)横(峰)农民武装暴动,当时他任戈阳县委书记兼戈阳暴动总指挥。此后,他为创建革命根据地及红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30年,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形成,并建立了红十军,黄道任赣东北苏维埃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赣东北特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1931年7月,黄道调任中共闽北分区区委书记后,致力于重建红军,成立了闽北独立团,他兼任闽北军分区政委,领导闽北苏区军民打退了数万国民党正规军的多次“围剿”,扩大了苏区,保卫了人民政权,使闽北苏区进入了鼎盛时期。1933年5月,闽北根据地与新开辟的建(宁)黎(川)泰(宁)地区合并成立闽赣省,黄道任闽赣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34年1月,他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临时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黄道奉命留在闽北,领导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他根据当时闽北的严峻形势,召开分区委紧急会议,制定出“开展游击战,保存力量,相机打击敌人”的正确方针,决定改变斗争方式,主动撤出闽北苏区首府崇安县大安街,把部队分散在武夷山打游击。1936年 1月,黄道又提出“积极向敌后挺进,开辟游击区”的计划,打破了敌人的封锁。从而使闽北游击区保留了组织,保持了武装,保住了阵地,渡过了艰难的岁月。
    1937年初,黄道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西安事变”的消息,悟出党的政策有变。他一面派人去上海、香港取得与党中央的联系,一面召开省委会议,作出《关于开展抗日反帝斗争的决议》,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七七事变”发生后,黄道、曾镜冰于1937年9月20日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正副主席的名义,致信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表示愿意将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义勇军,要求国民党军队从游击区撤退。国民党光泽县县长高楚衡受熊式辉委托,回复表示愿意谈判,望指定地点。于是,黄道起草了谈判条件:(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二)释放政治犯;(三)划定我方驻防地点,供应我方粮饷军需。如果对方同意,我方将做到:(一)停止打土豪,分田地;(二)不再使用苏维埃名称;(三)红军改为抗日义勇军。不日,双方代表在光泽县大洲村举行谈判,对方基本上接受了我方条件,双方达成协议。根据谈判协议,黄道率闽赣游击队1500人到铅山县石塘镇集中。为了纪念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黄道在集中期间给参加了三年游击战争全过程的200位同志每人发了一枚银质的“闽赣边区坚持斗争纪念章”。为了鼓舞战友们杀敌上前线,黄道写了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满江红》词,其结尾是:“擎起那神圣的抗日旗帜,收复失去的土地,争取民族的独立,与世界劳苦的弟兄,手相携!”
    1937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还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黄道任分局委员和军分会委员。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由武汉移至南昌三眼井高升巷1号办公。 1月 10日晚,黄道到达南昌,向项英、陈毅汇报工作,并参加东南分局会议。
    根据中央指示,黄道领导的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饶守坤任团长。黄道留在南昌,任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不久,又担任东南分局宣传部长、统战部长。陈毅对黄道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的历史功绩,作了高度评价:“在与我党中央隔绝的情况下,在进攻者长年的包剿下,黄道同志能独立支撑,顽强坚持,终于完成了保持革命阵地、保持革命组织的光荣任务,所以能够以一支强有力的部队编入新四军,来适应抗日战争的爆发。这是黄道同志对革命、对民族的绝大贡献。”
    东南分局和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在一起办公,办事处实际上就是分局的对外办事机构,工作任务极其繁重。黄道根据党中央“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指示,在江西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采取各种形式和办法,在群众中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倾心组织江西青年服务团等几十个抗日群众团体,并在这些团体中秘密建立党的组织。他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国民党上层人物,团结各界人士和名流学者。他利用公开身份,进行合法斗争,颇有成效。
    1938年6月26日,马当要塞失守,九江、南昌形势危急。为此,办事处邀请在南昌的国民党元老和各界知名人士30余人,举行了一次招待会,黄道主持会议。他说:“处此非常时期,国共两党必须捐弃前嫌,进一
步紧密团结,消除隔阂,一致对外,共赴国难。”会议当场散发了由曾山,黄道、涂振农署名的《我们对于保卫江西的意见》。李烈钧、熊育锡、许德珩、王造时、王枕心等先后发言,称赞中共保卫江西意见很好,要求江西党政当局召集各方人士,共商大计,群策群力,保卫大江西。同年8月,黄道撰写了《抗日游击战的实际知识》一书,由爱国民主人士漆裕元办的大众文化社公开出版发行。该书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总结了闽北游击战争的经验,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毛泽东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这对在国民党统治区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战略方针,指导游击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1939年3月,日军大举进攻南昌,国民党在仓惶撤退时,故意不通知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并准备征用办事处的车辆和“便宜行事”,企图让办事处人员毁于日军之手。黄道得悉后,立即率领办事处全体人员安全撤离南昌,迁往吉水县的三曲滩。
    4月,周恩来到东南视察,黄道与曾山在浙江金华迎接。他们精心安排了周恩来与闽浙赣三省党的负责人秘密开会,并向与会者传达了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尔后,黄道陪同周恩来来到上饶、吉安。这时,上级决定办事处迁上饶,黄道到东南局工作。4月18日,黄道与周恩来在樟树分手,周恩来返桂林,黄道赴上饶并转往皖南新四军军部。途中,黄道不幸在铅山河口镇染疾,住进大同旅社治病。5月23日,特务头子张超密派特务黄玉成、吕鹤年等买通为黄道治病的医生,给黄道注射毒药。将他杀害。黄道牺牲时,年仅39岁。
    5月25日,中共中央东南局发出《关于悼念黄道同志的通知》,陈毅奋笔写了《纪念黄道同志》一文,对黄道一生的革命业绩作了高度评价。同时,东南局又派曾镜冰、陈丕显慰问黄道亲属和主持悼念活动。在河口,广大群众冒着坐牢的危险前来参加吊唁和追悼会。6月4日,黄道灵柩运往闽北崇安老区长涧源安葬。1953年,赣东北人民为缅怀黄道的光辉业绩,将黄道烈士遗骸迁葬于上饶信江河畔。
 
摘自《福建省新四军人物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此条新闻暂无评论
昵称
*评论内容:(100字以内)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CopyRight © 2008-2020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民族之光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8104450号-1 公安备案号35010202000344